努力促使疫情之危轉化為經濟增長之機【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

發布時間:2020-04-16 來源:太阳集团1088vip

    如果沒有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國經濟在經曆了換擋減速、貿易摩擦風浪,原本有望平穩駛入2020年。但為應對疫情的春節假期延長、複工延遲和少出行、不聚餐、少聚集等防護措施,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方面,對經濟增長形成較大壓力。

疫情對經濟影響嚴重

  受疫情影響,2020年1—2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3.5%,全國服務業生産指數同比下降1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20.5%,全國固定資産投資(不含農戶)同比下降24.5%。房屋新開工面積下降44.9%,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39.9%。我國1月綜合PMI産出指數為53.0%,制造業PMI為50.0%,位于臨界點;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4.1%,比上月上升0.6個百分點。2月綜合PMI産出指數為28.9%,比1月回落24.1個百分點;制造業PMI僅為35.7%,比 1月下降了14.3個百分點,創曆史新低。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29.6%,比1月下降24.5個百分點。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為30.1%,比1月下降23.0個百分點。1—2月,進出口總額4.12萬億元,同比下降9.6%。其中,出口2.04萬億元,下降15.9%;進口2.08萬億元,下降2.4%,進出口相抵,貿易逆差426億元。1—2月,我國實際使用外資1344億元,同比下降8.6%(折合194.2億美元,同比下降10.4%)。其中,1月實際使用外資875.7億元,同比增長4%;2月當月實際使用外資468.3億元,同比下降25.6%。這些數據顯示,我國經濟受疫情沖擊較為嚴重。

  目前,國内疫情雖然已較為平穩,在控制好“輸入”的情況下可望逐漸消退,但疫情已于全球大流行,如意大利從“封城”到“封國”、美國從局部“緊急狀态”進入全國“緊急狀态”、法國進入“戰争狀态”等,國際人流、物流受阻,資金避險抽逃,全球經濟下行壓力顯著加大。美聯儲13天内2次緊急降息,将聯邦基金利率直接推倒在地闆上,并推出了7000億美元的大規模量化寬松計劃。然而,美股10天内4次熔斷,海外證券市場普跌進入危機模式,波羅的海幹散貨的指數暴跌,石油、黃金價格暴跌……一時國際經濟月黑風急浪高,國際需求和産業鍊調整出現新的巨大變數。

積極應對經濟不确定性

  目前,全球疫情的發展和由此帶來的國際經濟局勢不明,将使高度不确定性成為2020年經濟運行的重要特征。我們無法控制風向,但可以調整風帆。應對這場突如其來的無妄之災,需要積極行動和因勢利導。中央各部委、地方政府紛紛出台應對新冠疫情、提振經濟政策。中國人民銀行2020年2月再貸款和再貼現額度大幅增加8000億元,3月16日又實施普惠金融定向降準,釋放長期資金5500億元,助力企業複工複産,減輕現金流及資金鍊壓力。各級财政安排的疫情防控資金已超過1000億元,社會保險費減負會減輕企業負擔超過1萬億元。截至3月10日,有25個省區市公布了未來的投資規劃,2.2萬個項目總投資額達49.6萬億元,其中2020年度計劃投資總規模7.6萬億元。

  随着國内疫情風險降低,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複工較快,除湖北等個别省份外,全國其他省、市、自治區複工率均已超過90%,其中,浙江、江蘇、上海、山東、廣西、重慶等已接近100%,這将推動3月份采購經理指數上升,出口履約能力也在快速回升。但我國作為“世界工廠”,很多産業鍊終端在外、主要需求市場在外,在國際疫情未穩、經濟活動停頓的情況下訂單減少、出口難言樂觀。國内消費在解除“禁足”後會出現“補償性”反彈,但消費高潮的持續取決于收入增長的可預期性。目前,民營、中小微企業複工較為緩慢,2020年全國874萬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面臨很大崗位缺口,消費者收入高增長預期缺乏現實基礎。于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出口、消費和投資中,投資最可堪重任。投資的主要領域将是新基建,不同于傳統的“鐵公基”(鐵路、公路、基礎設施)項目,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七大闆塊,有着更多科技内涵,也代表着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可以推動經濟新舊動能轉換,并有一定投資乘數效應,有助于經濟增長和就業穩定。

審時度勢化危為機

  從曆史來看,疫情對經濟帶來負面影響的同時,也往往促使相關行業加速升級。例如,2003年“非典”疫情催生了一批線上零售巨頭企業。此次疫情也或成零售行業進化和變革的“催化劑”,加快“無接觸”概念下無人零售進程,推廣預約訂制和到店自提、無接觸配送到家等新銷售模式。基于互聯網的在線辦公、遠程醫療、遠程教育、工業互聯網等數字産業也将在5G技術支持下迎來更大發展。制藥、保健、康養等健康産業也會被重視,有更多投資機會。

  疫情過後,全球産業鍊将有所調整,各國将意識到關系國計民生的産品不能完全靠進口,比如藥品、醫療用具、糧食等,各國如有條件将會有所保留相關産業鍊。全球範圍内國際直接投資(FDI)的蛋糕也在縮小,引資競争将更加激烈。我國在堅持改革開放、積極利用國際生産要素和市場的同時,也應審視産業鍊缺口和短闆,利用産業部門相對齊全的優勢,拾遺補缺。同時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産業升級,促進經濟結構調整。

  短期内,在疫情未止、經濟未穩時,财政政策、貨币政策都是“應急型”擴張性的。除促進大企業恢複生産外,應重點着眼于對困難群衆和小微企業的保障,把有限的财政收入更多用于解決低保人群和臨時失業人群的生活困難;銀行貸款要瞻前顧後,不可一葉障目,被暫時的困難吓到,盲目抽貸。建議在謹慎原則下擴大“無還本續貸”、适當延長貸款展期時限,幫助流動性遇到暫時困難的民營企業共克時艱。同時注意救急政策不應是“強刺激”政策,政策過度不僅浪費政策“彈藥”,而且會扭曲市場,形成過剩産能和不良資産。切記經濟政策是藥,有病症的時候吃,不能當保健品常吃。經濟企穩後“應急型”政策要有序退出,保存彈藥,預備再戰。要及時修複正常市場機制,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經濟長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需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現代國家治理體系、法律法治體系,提倡有利于現代經濟繁榮的公民文化和契約精神。

  總體來看,此次疫情不會改變我們國家經濟發展中長期、特别是長期向好的趨勢。我國超大規模、豐富梯度的市場有着強大磁吸力,在産業配套、人力資源、基礎設施等方面具有綜合競争優勢,加上向好的經濟運行态勢和不斷改善的營商環境,尤其在西方實施零利率甚至負利率背景下,我國可能成為世界投資避險區域。這既有利于我國經濟恢複發展、産業升級,減輕人民币貶值壓力,提升金融資本流入吸引力,又有利于我國政府和企業降低融資成本。如果能建立資本流入—經濟提質增效的良性循環,這次疫情之危将轉化為經濟增長之機。

(孫華妤)

(作者系太阳集团app首页國際金融與商務研究所、太阳集团app首页“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原文鍊接:http://ex.cssn.cn/gd/gd_rwhn/gd_ktsb/zgzzdyyqfkzjz/202004/t20200414_5113677.shtml?COLLCC=1502182031&COLLCC=123998732&